首页 > 职场乐活 > 会生活 > 手艺人的新匠人精神:一生只为一事来

手艺人的新匠人精神:一生只为一事来

时间:2018-05-21 14:54 来源:时尚芭莎

【时尚芭莎网讯】

昌殊:从最传统到最时尚

立志品牌化发展的香道艺术家

棉质外套、西裤:上下

杭州近郊葱郁成荫的山脚下,昌殊的工作室隐藏在一座三层小楼里。院中有水有花,还有一只大猫。

天气好的时候,团队会在院子里喝茶吃饭,却不总是随性地文艺着。

办公室醒目处的白板上,清晰列明了近期主要事务,一如每个艰苦打拼的创业团队。

“我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匠人,我当然尊重传统,甚至是热爱传统。

很多人习惯把我想象成终日长衫的文雅先生,我不排斥,但是这个要分场合。

调香制香时、参加古文化研习活动时,可以绝对传统。

但我也会有社交活动,会与企业互动、与商人交流、跟年轻人吃饭喝酒,这些时候的老派,就成了格格不入。

古典当然也可以是时尚的,把传统接入现代,对我来说是件好玩的事。”

传承的前提是了解传统

在许多采访中,昌殊提到两本书:《群芳清玩》与《香乘》,仿佛这是他通往制香艺术的开关。

其实,任何一件事情的开始,都是融会贯通的结果。

 

自小就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昌殊,大学期间研习漆艺,毕业后多年从事包装设计,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与“审美”待在一起。

他小学四年级已经开始喜欢泡博物馆、画国画、去中药柜间寻香。

长辈中有人是民间艺人,有人多年收集传统艺术品。那些零散铺装在工作室角落中的古董藏品,与成长过程中无处不在的艺术熏陶,构建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氛围,成为昌殊走向传统艺术的背景条件,更是他区别于一般制香人的杀手锏:做香水香氛的人未必有我的文化底蕴,传统制香师不一定有我灵活广阔。

外界习惯把昌殊当做从小研习制香工艺的世家手艺人,实际上,成为香道师之前,他在企业里做了19年的设计。

2005年开始尝试种香,确认自己足够擅长并喜欢这件事之后,2011年着手筹备,昌殊正式注册“三宜轩”,成为一名职业调香师。

如今的三宜轩,已是传统文人香中有口皆碑的榜样品牌。团队同时为酒店商场提供香氛定制服务、与大众消费品牌合作开发嗅觉识别系统,去年还推出香氛护肤品牌“馥栖”。

昌殊本人,亦因为对传统文化与香道的精湛卓识而深受行业认可。


 

闲暇时昌殊喜欢写字、画画、养花,勾描涂晕、灌溉理修,看似消耗时间,却让心得以沉静。

传统制香工艺是断层的,要传承这项技艺,有时无门可拜。

只有让传统进入自己的血液,尊重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再将自己对时代与人性的理解打碎融入,方成正果。

 

要拥抱热爱

同时博采众长

昌殊不以价值论断香料,对他来说,如何看待香料的本性更重要。把每一味发挥到极致,令合适的香料组合并焕发新生,是对自然界真正的尊重。

这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的道理。

他曾经患得患失、完美主义、接近40岁才知道自己要什么,制香的过程让他明白了如何与人打交道,找到了通往自己的路。

有正在经历婚姻危机的人到他这里来品香,一番体会后茅塞顿开,决意回去珍惜生活。

类似的例子很多,昌殊从中看到香艺对好好生活的裨益,因而,他越发不希望这件事只是闭门造车的乐趣。

若要将它传承下去,必须要与时代更好接轨,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商业嗅觉,要让它始终保有传统的美,同时又不至于太生僻而被时代遗弃。

“我热爱香道艺术,它由嗅觉起,却不只是味道那么简单。香料有自己的性,顺性而为,人会从中得到生命的启发。

想让更多人从中受益,只做个老老实实的手艺人是不行的。

经年累月打磨一两件作品、开一两场工作坊,覆盖到的人群是很有限的,所以必须要品牌化发展。”

转自《时尚芭莎》5月下专辑

编辑/顾文瑾

视觉编辑/丁佳佳

摄影/安杰  邓熙勋

化妆/Timmy  Danny

文字/月季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