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芭莎网讯】
▲冯梦波《点阵冯》,喷绘打印,2012年
而艺术家冯梦波以来自于儿时临摹古代碑帖的经验为灵感,创造了两款字体《点阵冯》与《矢量冯》。他在创作中运用点阵(bitmap)和矢量(vector)这两种不同的技术,对字型做减法,以软件技术所模拟出古代碑帖在长久的时间中被风化的变化,并在可读与不可读之间达到平衡。
▲焦应奇“污染警示牌系列”,烤漆,88 × 78.5cm,2006年
字体能够被创造,而文字本身的创造也是艺术家焦应奇所关注的主题。一套特别为当今环境所打造的警示牌便由此诞生。
“对我来说,汉字是简单有趣的事——它的简单在于,汉字使用者均可造新字来表达自己;而有趣,便是当它作为思维和表达的媒介,它的形义作用或许能够改变创造者本身。”
▲焦应奇“污染警示牌系列”,烤漆,88 × 78.5cm,2006年
看到这些为当下污染而量身定做的名词,有一种深深的预感,或许再过不久它们真的流通成为了我们的常规用字……
▲王郁洋《图与字》,墙面丙烯,尺寸可变,2012年
当然,谁说以后的文字不能全部通过扫描二维码而在手机生成。
实验艺术家王郁洋在2012年便创造了这件由二维码组成的壁画作品《图与字》,这幅尺寸巨大的连续壁画通过面积各异的无序抽象图案组成,乍看之下很抽象,但如果用专用的二维码扫描仪器扫码过后,它们又成为了具有具体意义的表达。
这便是他的创作理念——“文字本身即是图像”,当一个图像作为另一个图像的传达者时,它便完成了自身的写作。
▲陆平原“故事系列”,文本,2015年
图像与文字皆可以还原一些意义,展览中最具争议的作品来自于青年艺术家陆平原的“故事系列”,这是这次展览中唯一的纯文本作品,它不涉及任何图像,仅仅是将文字本身印在展墙之上。
“我希望甚至没有任何载体,文字本身便是作品。”
陆平原表达艺术的方式是撰写故事,在这一个个诡异又奇妙的故事中,都有来自于艺术所启发的想象。
▲陆平原“故事系列”,文本,2015年
或许当代艺术有趣与宽容之处,便是这种不限形式的自由表达吧。
当陆平原在创作时选用尽可能精简的描述去成为创作,另一位艺术家陈哲却选用了加法去丰满支撑自己的想象。
▲陈哲《向晚六章》之序曲,数字微喷照片、拼贴书页,47×37cm,2012年-2015年
这次展览,她带来了的作品《向晚六章》便是一场为了理解黄昏而展开的主题漫游,艺术家试图将她长期对于黄昏的着迷,投入到一个由摄影与文学互文的试验中。
▲陈哲《向晚六章》之第二章第九节,数字微喷照片、拼贴书页、丙烯、幻灯片,61×35cm,2012年-2015年
▲陈哲《向晚六章》之第三章第六节,三幅数字微喷照片,尺寸可变,2012年-2015年
她在文学作品中截取了关于黄昏的描述,整理成文,并配以个人的笔记与摄影作品,让一种关于文字的理解过程,充满了与文字所联想出的环境所呼应的摄影图像——在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黄昏中,它如何将人所消化,又如何被人所理解,便是这场探索中渐渐显现的意义。
▲陈晓云《为什么是生活》,三屏同步录像装置,13’46”,2010年
以文字与画面的搭配表达同样存在与艺术家陈晓云与徐坦的作品之中。
▲陈晓云《为什么是生活》,三屏同步录像装置,13’46”,2010年
在陈晓云的作品《为什么是生活》中,他以三屏幕同步影像的方式,探讨了对于空洞的生活、社会筋骨、欲望、纠缠的爱和记忆里的暴力化的理解,在他所撰写的大量旁白和画面中重叠撰写。综合的表达方式让这些碎片式的情绪更加立体,这也是他所希望呈现的观点:“影响不仅仅是观看,也能够用来阅读。”
▲徐坦“关键词字典”之《动物性自由》,单屏影像
然而,叙述并不仅仅是唯一方式,有时拥有关键词就足够了。在徐坦的作品“关键词项目”中,他通过大量访谈,筛选了其中的部分“关键词”,以此配合影像片段,在公共的空间中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与谈话。
▲徐坦“关键词字典”之《言说与自圆其说》,单屏影像
他认为,语言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可视性言说的语言”,便是看、听和说的同时运用,因为语言常常是在视觉的情境下所发生的。
除了不同理解方式之间的转换,不同文字语言间的理解需要以翻译的方式转换。
▲金锋“对《孙子兵法》势篇三十一中英文的连续翻译”,印刷品,21×37cm,1998年
▲请大家注意其中中文和英文互相翻译的连续性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