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乐活 > 会生活 > 他们的表达弥足珍贵,值得被整个世界温柔听见

他们的表达弥足珍贵,值得被整个世界温柔听见

时间:2025-07-28 14:55 来源:时尚芭莎

他们的表达弥足珍贵,值得被整个世界温柔听见

【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在‘和美有关的一切’的共同影响下,

让许多原本不起眼的孩子

拥有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在一棵花朵盛开的树丛下,八九个孩子穿着五彩的衣服,手里拿着从低到高长短依次变化的DIY乐器“沉浸其中”地吹奏着,阳光洒在身后的大树上,音符声仿佛从照片中飘扬而出。

音乐老师庞华老师收藏着这张充满小美好和小感动的照片,见证着“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为这所曾经美育资源匮乏的乡村小学带来的生动改变。

● 被鲜花和阳光包围的孩子们

庞老师还记得自己七年前初到学校时,音乐课常常只是“用手机放歌让学生跟着哼唱”,美术课也不过是“照葫芦画瓢”。“乡村学校缺专业的美育老师,音乐、美术和体育课常常被戏称为‘老师总是在生病’的课程。”她坦言。

然而,“课后一小时”公益美育项目的到来成为一场及时雨,滋润了这片亟待灌溉的“土壤”——不仅改造了专业的芭莎美育教室,配备了丰富的美术音乐用品、手工材料包和系统化的音美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们打开了感知美、创造美的大门。

四年级的女孩天天曾是教室里沉默的“小蜗牛”,在传统的文化课上,她总是怯于参与。转机出现在芭莎美育课上,当色彩缤纷的奥尔夫小乐器在教室叮咚作响,天天第一次被吸引,小心翼翼地触碰着那些发出奇妙声音的乐器,仿佛在触碰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之后的非遗音乐课程中,川剧变脸的神奇让她看得目不转睛,东北二人转的八角手绢更点燃了她的兴趣。如今,课间时竟也能听到她轻声哼唱“哆来咪”,脸上绽放出羞涩却真实的笑容。

  ●孩子们对芭莎美育课充满好奇和喜爱

而对二年级的小雨同学而言,芭莎美育课提供的丰富美术材料和音乐器具,为他搭建了表达自我的桥梁。美术课上,他专注地用不太灵活的手粘贴亮片;音乐课上学习安徽凤阳花鼓时,他坚持要自己敲响小鼓。老师们欣喜地发现他“长本事了”,性格也开朗了不少。

庞老师也接连感慨,芭莎美育课提供的这些包容性课程和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让每一个孩子,不论起点在哪儿,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当充满巴蜀风情的四川方言教学视频课在芭莎美育教室的大屏幕上亮起时,整个课堂瞬间被新奇与欢乐点燃。

“吃饭咋个说?睡觉咋个说?耍又咋个说噻?”视频里地道的川音一落下,教室里立刻像炸开了锅。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着“吃饭(qi fan)”“睡觉(shui gao)”“玩耍(wan sua)”。这些充满韵味的方言发音和稚嫩而努力的模仿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发现语言奥秘的惊喜笑声。

这不仅仅是语言的游戏,芭莎美育课精心设计的课程,巧妙地将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态载体,让被金色麦田包围的河南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触摸到了天府之国独特的生活气息和语言魅力。

芭莎美育课程配备的丰富的非遗课程资源包,成为了庞老师课堂上的“秘密武器”。

  ● 孩子们用乐器材料包做出精美的“乐器”

她一一记录并珍视着那些让孩子们眼睛发亮、笑声不断的非遗音乐课时光。她清晰地记得,高年级的孩子们在观看讲述东北二人转老艺人苦于无人传承的纪录片片段时,小脸上流露出的惋惜与动容。她也难忘当八角手绢在教室里传递时,两个男生无师自通地转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样,彩绸翻飞如同起舞的蝴蝶。“后来这些手绢放在器材室,他们课间总喜欢溜进去练习。”

  ●芭莎美育课上的精彩瞬间

最神奇的“宝藏”藏在材料包里。

当庞老师让同学们把非遗乐器手工材料带回家完成时,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五年级的“调皮大王”主动讨要二胡材料包在家制作;总被批评“语文差”的西西,做出的古筝模型精细得能看见琴弦纹路。

“他画画也很棒,后来写的诗还得了奖,家长也都特别惊讶。”在庞老师看来,并不只是某一节课起到作用,而是“和美有关的一切”共同影响下,让许多原本不起眼的孩子拥有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在向阳小学任教近七年的庞老师,用许许多多的故事和照片见证着这所学校里发生的种种美好。

三个男孩站在教室前自信大方地学唱“海菜腔”,六个孩子坐在操场的椅子上第一次敲击着非洲鼓,四五个孩子紧紧围绕在弹奏电子琴的庞老师身边好奇地观望着,洋溢着笑脸的同学们围坐在六边形的芭莎美育教室里打开彩色的工具包、迫不及待地DIY一把把逼真的乐器……

  ● 庞老师记录下的“美好”瞬间

而亲身经历过带着学生排练节目参加县才艺比赛,却因“细节不够专业”“舞台效果不足”落选的挫折,庞老师也深刻意识到专业能力提升的迫切性。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在音乐方面的专业技能,庞老师每周往返数十公里参加县里的公益教师合唱团,向更专业的老师和同行们求教。“合唱团的老师们鼓励我:‘你每次学一点新东西,回去就能多教孩子们一点’。”这句话成了她的动力源泉。“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如同一个支点,激发了乡村教师持续学习和探索的内驱力。

  ●孩子们围绕在演奏电子琴的庞老师身边

2024年的夏天,庞老师在云南大理参加了“课后一小时”【乡村教师美育能力提升暑期研习营(第三期)】,将“项目化学习”的美育教学方法和思路带回乡村美育课堂,她也即将在8月迎来第二次的研习营之旅。

庞老师参加“课后一小时”【乡村教师美育能力提升暑期研习营(第三期)】

如今,庞老师有了新计划——她计划将合唱团学到的经典民歌《茉莉花》进行改编,设计成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多声部合唱,并融入孩子们自制的特色乐器进行伴奏——这个看似难度不小于有些遥远的目标,似乎是庞老师暗暗较劲的坚持。

能否走上更大、更精彩的舞台不是最重要的事,重要的是,让田埂边的每一个孩子都知道,他们的声音独一无二,他们的表达弥足珍贵,他们的梦想值得被倾听——他们的歌声,同样可以响亮地飞越麦田,传向远方,值得被整个世界温柔听见。

- END -

* 图片来源:本期项目校老师—庞华

📑

监制:CY

责编:哲Zhe

撰文:小山

排版:Zz&Kw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