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乐活 > 文艺场 > 画家如何画精灵?

画家如何画精灵?

时间:2018-09-26 09:54 来源:时尚芭莎

前段时间《精灵旅社3》上映,凭借出色的视觉效果与明快的故事节奏博得了大众的关注与喜爱。

【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Edward Robert Hughes《Midsummer Eve》,1908年

前段时间《精灵旅社3》上映,凭借出色的视觉效果与明快的故事节奏博得了大众的关注与喜爱。电影围绕着人与各类吸血鬼、精灵、怪物居住着的旅社展开,探讨了“接纳”的主题。其实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精灵、仙女的形象早已出现。

精灵起源于日耳曼神话,他们往往被描绘成金发尖耳、手持弓箭的样子。而仙女作为欧洲民俗文化中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她们借助翅膀飞行,并能施展魔法。仙灵画派(Fairy Painting)便是以此为特色诞生的一种绘画、插画流派,尽管其内容异想天开,但却深深植根于浪漫主义的文学和戏剧之中。

William Blake《The Song of Los》,32×24cm,1795年

捕梦者与幻想家


John Simmons《Titania Sleeping in the Moonlight Protected by her Fairies 》,50.5×59cm,1860-1869年

仙灵画派的幻想主题常常围绕着浪漫主义文学,主要的有Edmund Spenser的《仙灵奎恩》(The Faerie Queene)、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以及《暴风雨》(The Tempest)等。

John Simmons《Scene from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72.5×95.5cm,1873年


仙灵画派集中了许多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对立元素,如对灵异事物的热衷,对摆脱沉闷艰辛生活的迫切渴望,对被宗教教条扼杀的新性态度的抗争,以及对摄影发明潜在的反感等。

Moritz von Schwind《The Prisoner’s Dream》,53×42.5cm,1836年


虽然,仙灵画派在当时作为对文化变革的反抗并没有被大众普遍接受,但这并不妨碍欣赏这些画作的艺术性与趣味性。

John Anster Fitzgerald《Titania and Bottom 》,19.7×27.6cm

John Anster Fitzgerald《Sea Sprites》

较早尝试涉足仙灵画派的艺术家亨利·富赛利(Johann Heinrich Füssli)便以《仙灵奎恩》为创作灵感,创作了作品《Prince Arthur and the Fairy Queen》。

Johann Heinrich Füssli《Prince Arthur and the Fairy Queen》

与仙灵画派密切相关的艺术家还有理查德·达德,他以仙女、精灵等超自然生物为题材,擅长描绘东方场景和神秘风俗,并以细节描绘精巧细腻著称。

Richard Dadd《Titania Sleeping》,1841年

然而在1843年的春天,理查德·达德精神病发作从而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之后在逃往法国的途中,又试图用剃刀杀死一名游客。最终,他被警察逮捕并送进了精神病院,他最为人所知的一些作品也都是在那里完成的。

Richard Dadd《Fairy Feller’s Master Stroke》,54×39.5cm,1855-1864年


画中极其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比例处理,集中体现了仙灵画派的特色。将微小的人物放置在巨大的花朵、灌木丛中间,荒诞又平衡。同时,作为理查德·达德画作标志的深渊恐惧以及对细节的沉迷,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作品独有的特点。

Richard Dadd《Contradiction·Oberon and Titania》,1858年

维多利亚时代的肖像画家约翰·安斯特·菲茨杰拉德(John Anster Fitzgerald),因他的绘画主题总是围绕仙女、精灵展开而被称为“Fairy Fitzgerald”。他自学成才,绘画时常常使用高饱和度的颜色。

John Anster Fitzgerald《The Captive Robin》,1864年

John Anster Fitzgerald《The Fairy Bower》

菲茨杰拉德常常凭着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进行创作,作品也只是随意取一个标题而不点明主题。艺术品经销商和收藏家经常需要将他的作品反复研究继而重新命名,因此,他们发现其不少作品都是围绕着仙灵画派的母题《仲夏夜之梦》展开的。

John Anster Fitzgerald《The dream after the masked ball(The stuff dreams are made of)》

莎士比亚的作品《仲夏夜之梦》,是其众多戏剧中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部。剧中仙女之王奥伯伦(Oberon)与他的妻子泰坦尼亚(Titania)是超自然力量的代表,也是互相抗衡的对象。“泰坦尼亚”这个名字,取自奥维德的 《Metamorphoses》一书,之后常用于童话中女王的名字。

Edwin Landseer《Scene from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Titania and Bottom》,82×133cm,1848-1851年

Henry Fuseli《Titania and Bottom》,1790年

苏格兰艺术家约瑟夫·诺埃尔·佩顿(Joseph Noёl Paton)根据《仲夏夜之梦》中描绘的森林童话场景,创作了两幅布面油画,分别是《奥伯伦与泰坦尼亚的争吵》与《奥伯伦与泰坦尼亚的和解》。

约瑟夫·诺埃尔·佩顿《奥伯伦与泰坦尼亚的争吵》,99×152cm,1849年

画作对细节描摹入微,与故事情节也如出一辙。仙王奥伯伦与他的妻子争吵,于是命令一位名叫Puck的精灵去采集制作魔药的材料。魔药名为“枉然之爱”,将此药滴在眼睛中的人会爱上睁开眼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借此捉弄泰坦尼亚。然而,却因Puck的失误引起了之后一系列的混乱。

Henry Fuseli《Puck》,1810-1820年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之一,《仲夏夜之梦》的结局如同佩顿所画一般美满,仙王奥伯伦与他的妻子泰坦尼亚和好如初。

约瑟夫·诺埃尔·佩顿《奥伯伦与泰坦尼亚的和解》,76.2×122.6cm,1847年

此外,英国画家威廉·布莱克也曾描绘过最后一幕的美好情景。画中左侧是和好了的奥伯伦与泰坦尼亚,一旁则是开心地举着双手的Puck与头戴花环起舞的仙女。

威廉·布莱克《Oberon、Titania and Puck with Fairies Dancing》,1786年

《仲夏夜之梦》主要的情节在森林中展开,其中生活着的精灵代表了自然界的生命力,这激起了以此为创作背景的画家内心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们的幻想得以充分的发挥。


歌德的魔王


精灵是浪漫主义艺术的一大主题,它们是高度人格化的自然之灵,如同整个自然的化身,操纵土地的肥力,掌控万物的生长。但精灵并不总是好的,他们的形象常常在正邪之间变化。

Johann Heinrich Füssli《Nachtmahr》,1781年

《精灵王》(Erlkönig)是一首由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创作的叙事诗,因其中略带邪恶的形象,常被译为《魔王》。诗歌讲述了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儿子在夜晚骑马奔走,儿子在与魔王焦虑的对话中受到攻击而死去。

Albert Sterner《Der Erlkönig》,1910年

整首诗传达的暗黑紧张气氛受到了画家与插画师的青睐,从而衍生出许多精彩的画作,如晚期浪漫主义画家Moritz von Schwind,他的作品《Erlkoenig Schwind》常常与那首诗歌一起出现。

Moritz von Schwind《Erlkoenig Schwind》,1871年

相比Moritz von Schwind作品的强烈叙事性,德国生理学家、画家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Carl Gustav Carus)笔下的魔王则空灵了许多。虚化的魔王、没有实体的魔女,以及惊慌的马,均营造出一种魔幻的紧张氛围。

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Der Erlkönig》

以山水风景画闻名的俄罗斯画家Julius von Klever也曾尝试画过这个题材。他笔下的魔王与雾气化为一体,只有一双具象夸张的大手向男孩逼近,虽没有实体却更为可怖。

Julius von Klever《Der Erlkönig》,1887年

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童话也占据着重要一席。在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创始人路德维希·蒂克(Johann Ludwig Tieck)的作品《Phantasus》中,有一个描述精灵世界的故事——“Die Elfen”。

August Malmström《Älvalek》,55.5×38cm


故事中提到的“Fairy Ring”,即围成圈舞蹈的精灵们,常常出现在绘画里。瑞典画家August Malmström笔下朦胧的晨光里,精灵们围成圈在水面上舞蹈,动感又诗意。

August Malmström《Dancing Fairies》,90×14.9cm,1866年

精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自被创生之时起,就被赋予了自然的灵性,却也有人类复杂的情感,似梦似幻地照亮了真实世界中隐匿在阴影下的另一面。也许这就是精灵被艺术家与作家乐此不疲地作为创作对象的原因之一:努力还原一个不知名的梦境。

[编辑、文/陈思圆]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