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乐活 > 会生活 > “课后一小时”|乡村美育教师能力提升研习营(第四期)圆满落幕!

“课后一小时”|乡村美育教师能力提升研习营(第四期)圆满落幕!

时间:2025-08-27 16:07 来源:时尚芭莎

2025年8月2日至6日,2025“课后一小时”【乡村美育教师能力提升研习营(第四期)】在杭州圆满落幕!夏日的杭州,风里裹挟着人文的温润与科技的灵动。4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美育教师汇聚于此,开启了为期五天、以“数智创想赋能乡村美育——探索AI在美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主题的探索之旅。

【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数智为翼,

乡土为根,

美育,在此生长

2025年8月2日至6日,2025“课后一小时”【乡村美育教师能力提升研习营(第四期)】在杭州圆满落幕!夏日的杭州,风里裹挟着人文的温润与科技的灵动。4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美育教师汇聚于此,开启了为期五天、以“数智创想赋能乡村美育——探索AI在美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主题的探索之旅。

开营仪式上,《时尚芭莎》杂志社社长王佳期许老师们在研习营中满载而归,采撷美的种子,回到乡村课堂后能够播种无限可能,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周雯则期待教师们成为连接科技与人文的桥梁,让AI化身为激发乡村孩子创造力的‘魔法棒’,芭莎公益慈善基金执行主任陈怡强调公益的力量在于行动,希望让美的教育跨越山海,抵达每个需要它的角落。

《时尚芭莎》杂志社社长 王佳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 周雯

芭莎公益慈善基金执行主任 陈怡

《时尚芭莎》执行出版人兼主编、“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发起人沙小荔通过视频的方式,为乡村美育教师们送上了真挚的祝福和期望,希望老师们能在这次研习营中收获更多美育的灵感,将所学所思化作点点星光,反哺乡村美育课堂。

《时尚芭莎》执行出版人兼主编、

“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发起人沙小荔

通过视频为老师们送上祝福和期望

研习营在一场充满温度与创意的破冰活动中拉开了序幕。“蒙眼画伙伴”环节趣味盎然,老师们在视觉暂闭的状态下,用线条勾勒心中印象,再用语言描述初见感受。笨拙的笔触与真诚的表达迅速消融了彼此的陌生感。一位老师感慨道:“这种特别的相识方式,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大家,也感受到了团队的温暖。”

破冰活动的精彩瞬间

01

理论引领

数智时代

美育如何“破界”?

“大模型并非取代教师,而是成为‘超级助教’。”研习营次日,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教研室主任尹乾老师揭开了AI与美育融合的神秘面纱。她强调AI能为乡村课堂提供个性化素材,助力每个孩子触达适合自己的“美”。这一洞见引发了老师们的强烈共鸣,一位老师分享道:“以前总担忧AI会抢饭碗,现在才明白,它其实是教学的‘神助攻’。”

尹乾老师与乡村美育老师进行交流

AI技术如何推动教育转型,特别是在美育教师能力培养上的应用前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周雯老师在《智能技术赋能虚拟现实影像创新》课程中给出了更具象的解答,从用文本自动生成视频到AI绘画的魔法,她向老师们生动展示了“技术正重塑创作边界”。

周雯老师《智能技术赋能虚拟现实影像创新》课程

“曾经觉得AI遥不可及,如今才知它能将雪山、海洋‘搬进’教室。”一位老师在笔记中写道。另一位老师则感慨,“这几天的深度接触,让我真切感受到数字时代对美育教师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02

实践探索

从民艺温度

到数字艺术新境

理论种子需在实践中生根发芽。第三天,老师们走进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在草木扶疏与砖瓦错落间,沉浸式感受艺术的熏陶。民艺馆内,指尖拂过百年民艺的纹路,在一器一物间聆听手作与时光的絮语,传统艺术的厚重底蕴悄然浸润心田。

老师们走进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参观学习

同日,阿里云创新中心为老师们带来了《进化中的设计》主题分享和教师共创工作坊,让老师们重启对设计本质与未来的思考。设计如同与千行百业深度交融的生命体,进化永不停歇,而AI正加速这场进化。“面对AI浪潮,设计师需在手段与思维上双重革新——既要拥抱变化,更要回归本质。”这场围绕AI的深度交流,让老师们触摸到“数智+美育”的无限潜能。

老师们在阿里云学习参观的精彩瞬间

培训中解锁的AI工具技能,让老师们切身体验到技术对教育的重塑力量。一位老师表示,AI工具激发了他结合乡土资源设计课程的新想法,并强调“技术是辅助,乡村美育的根在于脚下的土地”。

在数智美育工坊,老师们创意蓬勃涌现,美术组的老师利用AI生成主题画面,配乐剪辑成短片;而音乐组老师借助AI编曲作词,共同创作出一首完整歌曲。

参与创作歌曲《永逐阳光》的杨老师激动地分享:“与AI合作共同创作的过程很好玩!”他计划将AI音乐工具引入课堂。“前沿的美育理念和深度的实地参访,让我亲眼见证了科技与艺术碰撞的无限可能。我希望把这些新知带回乡村课堂,让孩子们的艺术兴趣‘鲜活’起来。”

数智美育工坊的精彩瞬间

在数智美育工作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的赵晓雨、陈焱松两位老师,分别聚焦音乐与美术两大领域,带领研习教师们深度探索AI工具的实操应用,从工具的使用技巧入手,了解如何利用前沿技术赋能课堂教学。

03

融合共生

探寻科学

与艺术的交点

科学与美学如何交融?科学教育如何与美育有机结合?在《科学之美与科学学科美育简介》课程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美丽科学创始人梁琰老师,引领老师们从艺术视角看科学,以“科学之美”的视角重新观察世界。

梁琰老师在向乡村美育老师们分享科学之美

梁老师以肖维岩洞一幅约3.2万年前的原始壁画为例,揭示科学与艺术自古便紧密相连。“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在科学尚未成体系时,我们便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用绘画艺术形式描绘自然的美丽,无形中也完成了对科学的观察和记录。”他深入浅出地剖析科学之美,鼓励大家以多元视角进行科学与美的思考。

一位老师则在课后讨论中分享:“梁老师的分享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科学和艺术,看似两条路,其实都源于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和表达,美是共通的。作为一名老师,以前上课总怕讲不‘透’,现在明白了,我要让孩子先‘看见’其中的美,以此激发他们的惊叹和好奇,让他们学会自己去进一步地探索和发现。”

此次研习营除了科学与美学的交融、数智与美育的结合,更是一次优质美育资源的联合实践。2023年,“课后一小时”美育公益项目荣获第三届华茂美堉奖提名奖。以此为契机,项目组积极整合优质资源,联动同届提名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美丽科学创始人梁琰老师,在本次研习营中,共同推出乡村教师访校交流及公益课程培训活动。活动期间, 宁波华茂教育基金会、宁波徐万茂美堉基金会代表杜欣一女士、林沁女士与研习营教师们一同走进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深度体验校园艺术氛围。

宁波华茂教育基金会、宁波徐万茂美堉基金会代表

杜欣一女士、林沁女士与研习营教师们

一同走进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五天的旅程终有终点,但美育的探索永远在路上。结营时,老师们的分享里藏着太多滚烫的心意——张老师说,从“怕AI替代自己”到明白“AI是赋能者”。郑老师认为:“乡村美育的短板从不是资源,而是我们教师不敢创新的勇气。”王老师则怀揣着坚定的期许:“让孩子们知道,大山外不仅有高楼,还有能让梦想开花的技术。”

结营仪式的精彩瞬间

当40位老师带着装满行囊的收获踏上归途,杭州的夏风仿佛还在耳畔轻语:美育路上,从无孤军奋战。而乡村孩子与美的距离,正被这群坚定的追光者,一步步丈量、一点点缩短。
结营合影

📑

监制:CY

责编:哲Zhe

撰文:Zz

排版:Zz&Tong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