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首届上海国际模特大赛冠军、中国初代超模、中国模特举办个人专场时装发布会第一人、中国模特成功转型时装设计师第一人……光是细数马艳丽身上的头衔,已经能够大致窥见她在时尚之路上留下的点点星光。
在中国时尚行业快速崛起的20世纪90年代,这位极具前瞻意识的女性曾多次抓住时代的机遇,成功完成了个人的数次转型。如今,已是中国知名企业家的马艳丽,隔着听筒,向我们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身为时代见证者的心路历程。她谦逊、温暖,予人鼓舞和力量,与之交谈如沐春风。
1995年,电视机里播放着首届上海国际模特大赛的实时赛况。几轮比拼过后,一位留着黑色及肩长发,眉眼间透着一股英气的河南女孩站上了冠军的领奖台。那是21岁的马艳丽。
1995年,拿下上海国际模特大赛的马艳丽
一时间,声名和机遇通通向她涌来。媒体们纷纷给她冠上了“中国第一名模”的前缀,马艳丽的形象也频频出现在画报、挂历和电视荧幕上,成为了中国美的象征。
“我感到很幸运,在那个时代,我赶上了中国模特行业起步的浪潮,作为中国第一批模特之一走到T台上。但我也听到了异样的声音,我开始对这个声音有困惑,为什么公众对模特行业会有这样的一些看法?”
《Mary Ma——就这样》发布会
1998年,马艳丽注册了中国第一个时尚工作室。1999年,她先后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及上海国际服装节上推出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时装品牌发布会《Mary Ma——就这样》。为了举办这场发布会,她不计后果地将自己模特时期挣的钱几乎全部投入。大秀结束后,彼时《中国纺织报》的头条报道标题是:
马艳丽成功了,然而,她并不止步于此。
《Mary Ma——就这样》发布会
2002年,马艳丽创立了Maryma时尚女装品牌,并在2005年于北京创建了高级时装定制中心,成功抓住了中国高端定制市场的空白。Maryma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很快获得了郎平、大卫·贝克汉姆、不丹公主、皮尔斯·布鲁斯南、昆西·琼斯等明星客户的认可,而马艳丽自己,也在一步步实践中完成了从模特到设计师、企业家的转变。
今年,是马艳丽进入五十岁的第二年。
《论语·为政》中写“五十而知天命”。“或许大部分人会有这样的理解: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让人看淡了风云,看懂了人心,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有能力安抚自己曾经的某一些躁动……”
马艳丽缓缓吐露着自身的见解,又陷入了良久的思索:“其实,这句话让我的大脑瞬间有‘过电影’的感觉。”
她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974年她出生的地方——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马艳丽成长于一个普通家庭,母亲是一名农村妇女,父亲是一名当地学校的老师,参与建校并一人身兼数职。母亲的善良与淳朴、父亲无畏勇敢与坚韧豁达的责任心,深深影响着马艳丽的成长。
受到当时偏僻农村的条件限制,马艳丽曾在一条漫长的、伸手不见五指的道路上走了很多年。那时马艳丽只有十岁,黑暗让她提前知晓了恐惧、未知、无助,“也知道了什么叫勇敢”。
1991年,马艳丽被选入河南省赛艇队。但就在众人将其视为第七届全运会夺冠热门选手时,她在一次备战训练中受伤,被迫结束了运动员的生涯。之后的故事公众都知晓了:在上海逛时装店的某一天,她在偶然间听取店员的建议进入了上海时装公司时装表演队,成为当时唯一一个非上海籍的外乡模特,进而站上T台,在首届上海国际模特大赛中夺冠……
从农村到运动队,再以外乡人的身份来到繁华大都市,她笑说,因为“无知”,所以“无畏”。
这段梦一般的经历早已被媒体报道过无数次,她也回忆了无数次。她并不介意反复谈论来时路,相反,她将所有体验都当作人生的财富,乐于向每一位怀抱真心的询问者分享。“每次采访,都是我对自己几十年来的创业历程、在不同行业的身份转变新的梳理和总结。”
我们在马艳丽身上,看到了属于她的“五十知天命”——
2003年,马艳丽成为了一位母亲。生下女儿郎玛沁歌后,她突然在一瞬间感受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爱的连接。从那时候起,“为同为母亲的她们做点事”就在马艳丽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直到2005年,她无意中接触到了一个叫作“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的项目,种子也迎来了破土的时机。
该项目着力关注中国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家庭的贫困母亲,她们所处环境条件落后,信息闭塞,生存状况堪忧。参与项目的人员会通过小额资助的方式帮助母亲们发展家庭经济,让她们能够凭借技能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然后再去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当时我看到这个项目以后直接就去找了组委会,在我的人生中,那是我第一次厚着脸皮毛遂自荐。”马艳丽有些不好意思,“现在想想,自己那时候还有点不自量力。”但她的发心让她顾虑不了太多,她就是想为母亲们做点什么。结果没想到,一做,就做了二十年。
在此期间,已经从中国初代超模转变为服装设计师的马艳丽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形象大使。马艳丽深入偏远山区,以亲历者的视角见证贫困母亲生存状况的变化,与她们也产生了紧密的连接。
马艳丽总是对女性议题格外的关注和敏感,究其原因,可能启蒙是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悄然发生的。
“小时候我不止一次地想过,男生能做的事情女生为什么不能做?”
随着时代与视角的变迁,马艳丽的想法也不断成长与演变。
现在看来,这些“挣扎”与“成长”其实都是想替女性发声,她内心叛逆和觉醒的火苗始终在燃烧。
“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力量感也越来越稳固、强烈。到了这个年纪,我不求任何回报,只是想有机会让我能够发挥一点小小的光芒,这是我的荣幸。谢谢你们让我有机会聊这些话题。”
时尚行业本就是追求美、创造美的行业,但美不应局限于外在,马艳丽将目光望向了有待挖掘的内在美,那是更值得被照亮的地方。
马艳丽曾读到过一句话:肉身总有一天要回到坟墓,但在这个世间存在过的每一个灵魂都有它独特的使命。“你怎么对待你的灵魂?你给予它什么样的滋养?”她连连发出了反问。从未想过,一场以时尚为圆心的采访能够触碰到灵魂的深处。
从1995年在上海国际模特大赛中获奖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在行业内拼搏三十年,马艳丽总是有源源不断的困惑。
马艳丽养成了一个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她会拜访一位智者老师,寻求解惑。
但智者老师给出的答案就能完全解惑吗?她耐心地讲解:“这个答案也许今天只帮你解决了20%的困惑,也许有一天能解决80%。我们需要对事情有自己预先的判断,通过一次次验证判断,才能逐渐达到解惑的目的。”
近几年,马艳丽在生活上做起了“减法”。如何做减法?“减少我执,少说废话。”她通过减少日常中主观的、负面的表达,让自己的语言模式产生了积极的转变,也储存了更多的能量。人简单了,身心灵自然就干净了,她相信正念的力量。
“感恩”是马艳丽在对谈中出现的高频词,她感恩如今拥有的一切。“我原来对自己挺苛刻的,但我逐渐学会及时地肯定自己,我每天睡觉前会对自己说:‘马艳丽,你今天表现还不错’。毕竟不管身体愿不愿意,你已经拉着它奋战了五十年。”
她笑了起来,“但你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非常正向的期待,这样不管是五十岁、六十岁还是七十岁的人生,都会很有意思。”
20世纪90年代那会儿,中国几乎没有“时尚”“设计师”的概念,曾经的“设计师”就是某个企业里的普通职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服装行业崛起,国际品牌陆续进入中国,紧接着1997年中国国际时装周成立,中国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设计师才正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上:Maryma·马艳丽高级定制时装发布会
下:2016千年彝绣彩排照
所有的巨变,马艳丽都历历在目,但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对那些曾为行业建立作出贡献的领军人物却十分陌生。他们有的是马艳丽的合作伙伴,有的是生命中的挚友,马艳丽不想看到他们被世人遗忘。她一直想用自己的方式,梳理和传播中国时尚行业各领域的“初代领头人”。这与BAZAAR ICONS 2025正在做的事情不谋而合。
Maryma 2019秋冬系列
而在品牌Maryma的层面,马艳丽依旧在坚持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她曾受彝族“赛装节”的影响于2016年发布了云锦系列,后又在同年创立扶贫时尚项目“苗艺计划”,对本土文化和非遗的传播让她的“使命感”愈加强烈。
今年,她计划继续走访云南、内蒙古等新的地区,让少数民族文化更加落地。她在等待一个机会,建立一个连接中国设计师和手艺人的平台,让后者能够直接受益。“只有让非遗真正地融入生活,它的价值才能够被延续。”
马艳丽在香格里拉大秀后谢幕
面对不断涌现的超模新生代们,我们邀请马艳丽作为前辈分享几句肺腑之言。
“希望他们身心灵都健康,富有的灵魂是任谁都无法打败的武器。这不仅仅关乎T台上的灿烂瞬间,更是对T台精神的延续与传承。同时,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发挥生命的价值,用这种价值影响更多人,减少对时间和生命的消耗。”
她就像一位导师般谆谆教导,生怕年轻人走错了路。“当你收获一些成就时,不要轻易被周边的声音裹挟或影响,一定要坚信由智慧生发出来的能量。”
身为模特站在舞台上,不单单是衣服漂亮、面容漂亮,要活得漂亮才叫真的漂亮。
时尚芭莎:您的时尚启蒙时刻是?
马艳丽:大概是在1988或者1989年,我第一次被一件长及脚腕的黑色百褶裙吸引的时刻。那时我还在运动队,每个月都有补贴。我记得裙子应该不超过二十块钱,但在当时我花了一个月补贴的钱,去了摊位三次才把它买下来,满足了自己对美的初始的欲望。
时尚芭莎:您有哪几件印象深刻的时尚单品?
马艳丽: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还有我在1995年参加上海国际模特大赛时穿的一双两三厘米高的黑色粗跟鞋。当时作为模特,我只有一双鞋可以穿,全靠自己带鞋上台表演,一双鞋要走N个T台,搭配N套衣服,一穿就是好多年。
时尚芭莎:给我们推荐一本对您产生重大影响的书籍吧。
马艳丽:我特别想推荐大家读一读《格言联璧》,这本书将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淑身淑世之言集合在一起,将待人接物、修身齐家、健康养生等话题做了深层的、智慧的解读,让你学会做人、做事。我一直有抄全书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次抄书都会有新的收获。
时尚芭莎:近年来,您对女性偶像的看法发生过什么变化吗?您觉得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ICON?
马艳丽:我以前会说,我的女性偶像是宋庆龄和昂山素季,我到如今依然敬佩她们。不过现在我可能不会刻意地说谁是我的女性偶像,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同样也会让我产生巨大的能量。
不仅仅是对女性,只要是对社会、人类能够带来正向影响,敢于表达态度,不在意因此受到的斥责和排挤的人,都可能成为我心目中的ICON。
他们拥有强大的心脏,内心的光芒会像太阳一般,照耀每一个人。也因为ICONS的存在,我们的困惑才能够一点点被解开,我们才能够更坚定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发心、努力和坚持。
出品/沙小荔
监制/宁李Sherry
采访、撰文/林云Clara
责编/贤子、Jing
设计/WJLdesign温加林
鸣谢:马艳丽团队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