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乐活 > 文艺场 > 这部偶像剧放到现在,能“吊打”吗?

这部偶像剧放到现在,能“吊打”吗?

时间:2025-02-22 00:57 来源:时尚芭莎

这部偶像剧放到现在,能“吊打”吗?

【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东京爱情故事》
如果问起,中国内地电视上播出的第一部偶像剧,你的答案会是什么?
实际上,它是一部日剧——《东京爱情故事》(下文简称为《东爱》)。
1995年,当主题曲《突如其来的爱情》伴随着赤名莉香标志性的微笑,在内地电视荧屏上响起时,没人预料到这部日剧会影响一代中国年轻人的观念。
《东京爱情故事》
《东爱》如何改变了中国观众?
王家卫的《繁花》与《东爱》有什么关系?
在20世纪90年代 ,一部偶像剧又为何会成为国人观看世界的窗口?
实际上,在《东爱》登陆电视荧屏之前,中国内地引进日剧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以1978年为起点,在近20年间,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台引进了相当数量的海外电视剧。
从1981年播出的第一部日剧《姿三四郎》,到山口百惠主演的《血疑》,再到激励一代人的《排球女将》,仅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电视上播出的日剧就达到了37部。
从左到右:《姿三四郎》《血疑》《排球女将》《阿信》
现在的观众或许难以相信,在那个电视影响力举足轻重的年代,一部日剧甚至可以引发万人空巷的观看热潮。日本学者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内地观众有75%的人看过《血疑》,72.6%的人观看过《阿信》。对于海外电视剧来说,这样的收视率是如今互联网时代无法复制的奇迹。
所以在《东爱》播出的1995年,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日剧并不是陌生的事物。那为什么《东爱》却仍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东爱》之前,中国内地的电视荧屏上从未出现过强调娱乐性的“偶像剧”。

《东京爱情故事》
彼时,国产剧还在发展初期。除了数量有限的引进剧,霸占电视荧幕的多是历史剧、刑侦剧。它们或是距离当下生活较远,或是说教意味较重,失去了影视剧应有的娱乐价值。
20世纪90年代初风靡全国的电视剧是《渴望》,故事以60~8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平凡的女工刘慧芳在苦难和考验中不屈地生活的故事。剧中的人物在磨难中挣扎,奉行善良、忍耐等最传统的价值观。这的确是社会所需,但对于处在社会变革期的90年代的观众来说,显然还有更多、更激烈的“渴望”。而这样一种诉求,在《东爱》中得到了释放。
《渴望》
以今天的角度来看,《东爱》的故事或许有些烂俗。

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东京的四角恋故事:热情似火的海龟女白领赤名莉香,爱上了从乡下来的永尾完治,而完治从高中起就暗恋里美,里美心中所爱的却是风流不羁的三上。

在90年代的中国内地,一部只关注男男女女谈恋爱的电视剧,还是四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是一件十分大胆的事。它没有任何说教,不追求更多意义,仅仅是几位风华正茂的俊男美女,穿着最时髦的衣服,在电视上爱得死去活来。观众们跟着他们的脚步,还得以窥见正处于经济巅峰的东京。


《东京爱情故事》

繁华的都市、痛快的爱情……没错,就是一种纯粹的娱乐体验。
也因如此,《东爱》一经播出一举占据了收视率榜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铃木保奈美、织田裕二等演员的知名度,远远超过彼时正当红的木村拓哉等日本明星。
以《东爱》的爆红为起点,中国内地又引进了《回首又见他》《在爱的名义下》等一系列日本偶像剧,它们大部分是《东爱》演员出演的作品。其中,江口洋介主演的《同一屋檐下》,更是直接影响了第一部国产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诞生。
对于90年代的中国观众来说,为什么一部偶像剧成了必需品?
三上的配音演员刘家桢在采访中的回答,或许可以道出当时观众内心的悸动:“剧里年轻人所过的人生,是让人有些羡慕的。”
没错,《东爱》带给国人的,不只是俊男靓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更带来了一种生活方式。它告诉观众们,什么叫“都市”,什么叫“消费”,什么叫“时髦”。对于国人来说,物质,第一次如此直白地展现在眼前,散发着难以抵抗的芬芳。
《东京爱情故事》
《东爱》在日本首播于1991年,彼时正值日本泡沫经济的巅峰。北野武的电影《花火》中呈现了这样的景象:东京涉谷街头灯红酒绿,巨大的广告招牌应接不暇,人们听着索尼随身听,满大街跑着丰田汽车,连美国时代广场上播放的也是日本企业的广告。

《花火》

繁华大都市的景观,在《东爱》里有了更加日常化的呈现:莉香和完治工作在高耸的大楼,下班后回到漂亮的公寓,街头是时髦的商场,年轻人渴望的是BMW和卡地亚戒指。
所有人都在拼命花钱、打扮、寻求刺激……一切正如city-pop名曲《Plastic Love》所唱的:“在流行的disco舞曲里 跳到天亮 好像拥有了魔法”。
《横道世之介

中国内地观众和初来到东京的完治一样,被这样魔法一般眼花缭乱的都市生活所深深吸引。物质、商品、消费、时髦、过去避之不及的欲望,在这里得以尽情释放。
90年代中国社会也迎来了缓慢但巨大的变革。从市场经济的发展,到第一部好莱坞大片的引进,一个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机遇与危机并存的市场正逐步形成。这样的时代变化在王家卫的《繁花》中可见一隅:三羊牌polo衫被时髦的男女老少追捧,抢购的队伍排到了外滩,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这种时代活力,人们渴望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
《繁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一种现代都市生活的模板,《东爱》恰好迎合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它仿佛一个大型霓虹广告牌,向国人兜售着美好的物质生活。
女主角赤名莉香,成为这种美好生活的化身。
如今的年轻观众回顾这部剧集时,或许会对其中过时的爱情情节嗤之以鼻,但莉香始终却是特别的一个。她永远面带元气的微笑、头戴时髦的发箍、身穿潇洒的白色风衣,在职场上风风火火。
据说那时,爱美的女孩子看了这部剧之后,就知道了围巾怎么围、衣服该配什么颜色。可以说,莉香第一次让国内观众们知道了:什么是都市女性,什么是时尚白领。

《东京爱情故事》
在爱情上的追求,莉香也刷新了中国观众的三观。
或许因为归国子女的背景,她总是古灵精怪、自由奔放。
完治问:“我从很久以前就很想知道,你那个大包里面装了什么?”
她回答:“爱和希望。”
《东京爱情故事》
莉香和社长有过一段关系,但在爱上完治后,依然义无反顾地大胆追求,将自己热烈地献给心爱的人。硬是把求爱,变成了体育运动一样的热血事业。
莉香身上投射了那个时代男性眼中的“完美女性”。男性观众看待莉香的视角,或许和懦弱、保守的完治一样:希望有个大胆直白的女孩,毫无保留地爱自己;而自己可以优柔寡断地等待一次次偏爱。这是时代的限制使然。
《东京爱情故事》
但莉香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被凝视的社会中,她始终抱有强烈的主体性。对于女性观众来说,这未尝不是一种启蒙:女人可以热烈地追求爱情,也可以对感情潇洒地说拜拜。
在2021年《唐人街探案3》中,陈思诚甚至直接邀请到“莉香”铃木保奈美来客串,圆了他那代人的白月光之梦。《东爱》和莉香对中国观众的影响力,由此也可见一斑。
《唐人街探案3》
当我们回顾20世纪90年代时,《东爱》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 
在中国观众的记忆中,《东爱》和90年代一样,开放、多元、充满活力。这部偶像剧像一张等待兑换的彩票,用最通俗的方式告诉大众,不久之后的未来,这样的生活即将在你们眼前发生。 
所以在《繁花》中,当对未来踌躇满志的宝总,在东京街头和玲子相遇时,响起的正是那首《突如其来的爱情》。两人的爱情如此梦幻,时代的发展如此振奋。
《繁花》

而日本观众则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因为随着《东爱》的完结,日本的泡沫经济也走向了尾声。
90年代后,日本社会高昂的氛围突然急停,迎来了下跌的10年、20年、30年,直到现在也没能缓过气来。日本观众回忆起《东爱》及那个年代,大多充满了怀恋之情。对于曾经那个物质丰盈、奋发向前的时代的离去,充满了无可奈何。 
《东京爱情故事》

在《东爱》结束25年之后,漫画原作者柴门文做过个续篇,其中的一句台词或许道出了日本观众的感伤:“我们不也在怀念泡沫时代的自己吗?”
一个电视剧,两个国家,两种回忆,或许正是历史的有趣之处。
责编:Jing
文字:B站@退勤俱乐部
协助:Zixi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