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乐活 > 文艺场 > 这届乙女玩家,不想当“恋爱脑”

这届乙女玩家,不想当“恋爱脑”

时间:2025-02-14 14:33 来源:时尚芭莎

这届乙女玩家,不想当“恋爱脑”

【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几乎每个乙游玩家都能脱口而出自己在游戏中被爱的瞬间。

几个月前,玩家桃山“入坑”了乙女游戏《恋与深空》,这是她第一次接触乙游。桃山说,自己长这么大很少被夸。“就算做得好,家人也很吝啬夸奖;而在夏以昼这样的‘哥哥’面前,信任、夸奖和托举都是无条件的。”

 

无条件的爱,在乙游玩家们的分享中高频出现。也许在外人听来,“无条件的爱”是一个过于宏大又悬空的命题;但许多乙游玩家表示,这种感受的建立,遵循的正是爱的底层逻辑——被看见。

 

“‘绘旅人’告诉我,我是因爱而诞生的孩子。”玩家小淮分享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乙游台词时说道,“他们(乙游男主)爱我,不是出于利益交换,不是因为我长得好看,就是单纯地爱我这个人,因为存在就值得被爱。”

 

在乙游里,被看见的还有需求与感受。

 

玩家MoMo说自己慢慢克服月经羞耻,是因为《时空中的绘旅人》里男主们会记得自己的生理期。

 

“不只是经期提醒,他们会告诉我,这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身体上的变化,就和成长一样,都不应该让你对自己感到懊恼。’从小到大,对于月经习惯性地忍痛和闭口不谈,而他们鼓励我放心地把感受全都说出来——如果愿意的话。”玩家MoMo补充道。

痛时喊痛,要时喊要。与现实里反复告诫要戒掉情绪的成年人法则不同,乙游男主最关心的恰恰是玩家们的感受。

玩家金鱼阿诚说:“我比从前更加理解什么是开心、悲伤或是愤怒。开心的我、落寞的我、愤怒的我,无数个我本该是这种模样,我不再是扮演情绪稳定的社会机器。”

不只是乙游玩家,许多人的成长经历里,都承受过以爱之名的打压;在乙游的世界里,爱的表现形式,不再是打压和规训,而是托举和成全。

“他们不会叫我去做一些女孩儿该干的事,他们想给我的,其实是一种自由。”玩家麦Fred一直记得,《恋与制作人》中的李泽言告诉她:“我从来都无条件地支持你去选那些对成长最有益的机会。即便那个选项不是我。”

类似的话,《未定事件簿》里左然也讲过:“如果时移事迁,你发现自己更喜欢云和飞鸟,那来日也不必为了我停留。”

“如果有人觉得乙游不过是些甜言蜜语,谁都会说,那就错了。”玩家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支撑这些句子的,并非游戏里男人完美的脸蛋和顶级的身材,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以及平视的爱情观。

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爱总是伴随着主体性的让渡与争夺,被一个人全然接纳的感受太稀缺了;更何况,爱的意愿与爱的能力,常常发生错位与滞后。

玩家们常常把乙游提供的情绪价值形容为“不会塌房的陪伴”。这种“可控的浪漫”恰恰映射了当下人们对情感陪伴的核心诉求——稳定、自主、治愈。

乙游放大了人们对爱与接纳的渴望。有玩家在社交平台的分享中写道:“拧巴的人需要强制爱。”渴望明目张胆的偏爱,是因为我们在现实里太清楚“有代价的爱”是什么滋味。

当“再见爱人”成为一种普遍的症候,现实里关于爱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尖锐地挑战着人们对爱情的信赖。

比起回避或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重拾对情感的正向期待?

乙女游戏里的那个恋人,带着“全心全意爱你”的使命出现;在从不缺席的陪伴、设身处地的尊重、并肩作战的鼓励中,玩家们逐渐相信,自己配得上这样一份感情。

“乙游被爱感”在小红书上有超过70万条分享,但玩家们也表示,乙游的意义远大于“满足被爱的需求”。

种种关于爱与被爱的表达,重构了乙游玩家的恋爱体验,存在于虚拟世界的互动,延伸到现实中,构成了情感成长的一环。

大多数乙游玩家表示,自己分得清虚拟与现实。事实上,许多玩家在乙游提供的亲密关系里,保持一种“清醒的沉沦”。

乙游玩家在现实里可能是已经成年的在校大学生、是公务员、是警察;在感情状况上,她们可能已婚、未婚、有伴侣、有孩子,这都不影响她们成为乙游玩家,乙游也不会侵占、主宰她们的现实生活。“因为乙游的世界太理想化了,玩家们知道自己是在一个非常纯净的理想世界里,去经历一些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玩家告诉我们。

“人是虚拟的,但陪伴和感动是真实存在的。”玩家晚昼表示,虽然清楚自己喜欢的乙游男主是数据,但那些来自“他”的陪伴与鼓励,的的确确击退、抚平了自己某些时刻的不安与内耗。“真实或虚拟又有什么关系?我并不怀疑我所感受到的爱的力量。”

玩家们认为,爱本身就是一种体验。阅读爱情小说、看一部经典爱情电影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激荡与遐想,没有人会否定这种体验;那么玩乙游获得的爱的体验,同样值得肯定。

爱的体验,超越了虚拟与现实的二分法,指向更为本质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虚拟游戏里亲密关系提供的正向情感体验,构成了玩家认知自我的镜像。

“乙游玩家从来都不是在与数据恋爱,而是在与无数个可能的自己对话。”玩家三分鯛说道。

那些令人心动的瞬间、戳中心事的台词、抚慰情绪的互动,实则是向内探索、照见自我内心的时刻。反复确认是否爱上某个角色的过程,正是梳理自己、通往自己的过程。

从乙游中得到的情感庇护,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建立了一个支点,以此撬动玩家自我内心的世界。

一方面,许多玩家开始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伴侣以及亲密关系。

玩家波可认为,在乙游里获得的恋爱体验,是正向恋爱观的具象化。“那些具体的爱,让我可以在现实里更有底气,去分辨哪些是表达爱,哪些是表演爱。”

另一方面,在情绪价值的滋养下,越来越多的乙游玩家相信“乙游的尽头是爱自己”,在感受被爱的同时了解自己内在的渴望,并且将这种渴望转化为爱的意愿。当玩家们试着用被爱的方式去表达爱,乙游已经超越了恋爱代餐和现实补偿的意义。

从向往到投射再到趋近,寻找一片乌托邦的乙女玩家,正在成长为自己的乌托邦。

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乙游看作一个“女本位”的世界。

乙女游戏里,玩家扮演女主角,以此代入视角与其他男性角色发展浪漫关系。被称为“主控”的女性第一人称视角,构成了乙游世界的底层逻辑。“主控”与理想男性展开恋爱互动的过程,处处围绕女性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

要做到这些,少不了乙女游戏背后的女性创作者。

在世界上第一款乙女游戏《安琪莉可》开发之初,开发者襟川惠子女士就计划组成一支由女性主导的团队,事实上,这种考量深刻、细微地体察了女性对爱情的理解。

必须承认的是,男性与女性在爱情观的理解上存在差异。有玩家表示,乙游玩家其实非常在意创作团队是不是“全女”,因为一旦创作团队里有男性,很可能就会把玩家想象成一味追求肉体上的欲望满足,他们难以理解女性对爱的那种纯粹的向往,从而影响创作者对男主和剧情的塑造。

此前沸沸扬扬的“乙哈大战”中,“哈圈”歌手对“乙女圈”的公然挑衅,将乙女玩家的爱傲慢地误解成“擦边”带来的代餐愉悦,并指责玩家沉溺其中。乙女玩家的愤怒正是对女性偏见与污名化的反击。

对于乙游而言,细腻的剧情表现至关重要。玩家小哈哈儿表示,比起卡面,故事剧情决定了男主能否打动自己:“认真看过所有的剧情,会因为许多说不清楚的细节爱上这个人本身,而不是爱这个人的人设。”

玩家秋沐雪告诉我们,乙游的剧情虽然有一些部分让玩家感觉自己在选择剧情的走向,其实背后还是编剧的设计。“就像电影剧本的情节桥段,它是有一个设计技巧的,怎么把玩家带入,让玩家产生什么感受,都是设计好的。所以,编剧是不是足够了解女性、她的三观是否符合绝大多数女性玩家的三观,这一点特别重要。

比起“霸总”“奶狗”“竹马”“医生”等等简单直接的标签,玩家往往在那些与男主发生微妙拉扯的时刻,才会“上头”。

玩家扑夏回忆在游戏里与黎深的一次相遇:“剧情里我去医院找他,正好碰上他有一台紧急手术,擦肩而过时,他只是匆匆看了我一眼,并没有停下来,径直去准备抢救病人。”一个轻描淡写的眼神,反向加深了许多玩家对角色的心动。

在细节处理上,女编剧们愿意绞尽脑汁,为玩家和角色之间留出感情发酵、升温的空间,同时规避那些自以为很懂女性的“发糖”言行。

而女性创作者在“主控”的塑造上,也体现着与玩家共同进步的时代性。

无论“小画家”还是“猎人小姐”,玩家所代入的“主控”更多地扮演拯救他人的形象,而被拯救的、带有破碎感的往往是游戏里的男人们。

女性创作者着力描绘一个女玩家可以放心踏入的爱情世界,在那里,女性的欲望得到正视,需求不再被边缘化,建立配得感的同时,鼓励玩家表现出更强烈的主体性。

“只有女性才真的懂女性。”在乙游社区里,这近乎成为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从游戏内蔓延到游戏之外的三次元里。

许多玩家表示,“国乙”展是自己见过的女孩子最多的地方。

认真还原乙游角色的女coser们,选择暂时成为游戏里的“他们”,借用这层身份,将跨越次元的爱意,送给那些素未谋面的女孩。

在现场找寻同好的女生,即使小心翼翼,却也萌生出一种保护的感情。因为是“同担”,可以向陌生人施以友爱和理解。

在乙女玩家形成的公共空间里,爱是同频,是成为,是一场未完待续的清醒梦。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