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这里的“发疯文学”是带着点调侃的意思,在古代的社会背景中,礼仪和文化都有着一定的秩序和规范。而当古人遇到点烦心事,他们也会用自由、无序,甚至有些“胡言乱语”的文学形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一副将生活推倒重来的架势。 之前流行过《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发疯文学”,激起了网友们的“语言狂欢”。小时候看书时觉得林妹妹总爱使小性子,长大了才发现,她这种阴阳怪气、先发制人的说话方式,真的被她爽到了,来看看她的几句“发疯名言”—— “难为他费心了,哪里就冷死我了呢?” “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 “看来是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红楼梦》剧照 这种绵里藏针的质问,带入一下自己,竟有种气势倍增、浑身舒坦的感觉。 顶级发疯文学,还得看临济宗僧人白云守端禅师所作的《一拳拳倒黄鹤楼》:“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把拳打脚踢的暴躁直接写了出来,这难道就是宋代版的「一拳干翻世界」? 《甄嬛传》剧照 还有在道家文化中,把睡觉称之为“小死”,与之相对应的是大活,“小死”之后是大活——中华语言的魅力值得细品,老祖宗的精神状态也早已领先我!而在道教中,本身讲究的就是顺其自然,凡事不拧巴,所以其实和我们现在说的“遇事发疯”有那么点共通之处。 有事直接“发疯”,拒绝内耗,在某种层面上是对心灵的尊重,咱们不如多学学罗隐的《自遣》:“今日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开心一天是一天,这何尝不是一种面对生活的积极心态。 上班哪有不发疯的?这一点我们和古人也是一脉相承,他们面对按部就班的上班也无法做到完全的“温良恭俭让”,和如今的打工人们喜欢在互联网上吐槽发泄一样,他们则是把在“疯”的痕迹留在了诗词作品里。 李白 另一个不爱上班的白居易写了首诗《慵不能》,表明了自己懒散的态度:“匣中亦有琴,手慵不能弹。腰慵不能带,头慵不能冠。”别问,问就是啥都不能干,身上没一处好地方(好的学会了,现在就告诉老板)。 彩绘武士俑,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寅直接就摊牌了:“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世人笑我忒疯颠,我咲世人看不穿。”如今打工的日子久了,真的和这首《桃花庵歌》共鸣到。内卷上进就留给别人吧,我“发疯”的快乐,也不是谁都能懂的。 “发疯”过后,当代年轻人还是需要“进补”点高能量。王维在《酌酒与裴迪》中的这句:“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世上的事不过如浮云过眼一般无须多谈提,不如多多睡觉、多多进食,如此豁达与从容。 印象中书本里的皇宫中的生活充满严谨,动辄便是关乎天下的生死大局,而住在深宫墙内的人们偶尔也会放弃克己,发发小疯,搞出点情绪反差的小动静来。 《甄嬛传》剧照 《甄嬛传》的下半场随着主角们的轮番下线,“发疯文学”也随之上线,演够了岁月静好之后,倒不如来一个怼天怼地的大痛快。 真实历史记载中,奏折朱批上也能窥探不少皇帝的“精神状态”,比如勤政的雍正每天要批阅大量奏折,他多通俗语气,将嬉笑怒骂全部跃然纸上,留下了不少真性情的一面。批复蔡珽的奏折是:“李枝英竟不是个人,大笑话!真笑话!有面传口谕,朕笑得了不得,真武夫矣!” 雍正朱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给田文镜的批示中,他又是“直肠子”上线——“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 行! 提到“发疯”,怎么能不提隋炀帝呢?《隋书·炀帝纪》里写了这段:“壬午,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讲的是大业十二年,隋炀帝在景华宫派人四处搜求萤火虫,等到晚上上山游玩的时候再将它们放出,萤火布满山谷。结合此时的历史背景是隋王朝已经大乱,更有一种面对既定结局放飞自我的“疯狂”。 不管是稳定地输出真性情,还是大厦将倾之前的末日狂欢,这些流传下来的历史记载都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他们情绪的流动,看到更加鲜活、有趣的人物形象。 古人的“发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召唤出了新一波跳脱的思维。如今,“发疯”已经不再单单是一种指责,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对于他人精神上的肯定,简单两个字凝练了当下年轻人在紧绷生活中喘出的一口气。 当然,发疯虽好,也要适度。究其根本是希望当你被烦恼包围,以及在困境中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可以通过轻松的方式和心态来为自己镀上一层“精神保护色”,疏解那些看不见的压力。与其过度向内检视,让自己陷入内耗和焦虑,不如偶尔松松弦,尽情地发泄负能量,来对抗生活中的荒谬与虚无。 没关系,行走江湖,偶尔可以不必要那么“正常”。 参考资料: 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 《雍正朱批谕旨》
这不得不聊聊当时就被称作“疯癫之人”的李白,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一句广为人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一种直抒胸臆的过瘾,让我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那我可开心不了一点。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