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孔亚平: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环保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专家。长期从事交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设计工作,专注于绿色公路、旅游公路相关研究和工程实践。曾被评为"交通运输行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在被誉为绿色公路中的标杆——吉林省鹤大高速公路的工程中,从工程可行性研究到设计施工再到最后的验收,交通运输部交通环保研究中心主任孔亚平坚持“把路修进去,不能把破坏带进去”的原则,把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到公路建设的全过程,她带领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和重大突破。
“鹤大高速”保护住了表土并实现了再利用,因为表土都是非常肥沃的黑土;其次是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植物,只要不影响施工,从三角区的闸道甚至坡顶坡脚的植被都被尽可能保留:能保留整棵树的就保留整棵树,不能保留树冠的保留树干,不能保留树干的保留树根。
这项工程获得了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鲁班奖和詹天佑奖。
“你做的科研能不能转化成生产力、能不能对我们国家有实际的作用?我要做就做跟民生相关的、能落地的科研,能够实实在在解决一些民生问题而不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为了搞科研而搞科研,利国利民。因为我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长期的户外工作给孔亚平留下了一身健康的小麦色皮肤,比起同年龄段女性,她的身材保持得很好,也许这和常年奔波、透支体力的工作性质不无关联。
“我的童年影响了我的一生。农村人的生活太苦了,还挣不到什么钱。我就是一定要走出黄土地,一定要考学,考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命运。”
但是孔亚平的路一直走得很被动。高考时,她没能考上自己的第一志愿专业是数学系,因为数学成绩没达标,因此,她被调剂到了地理系。
大学毕业之后不包分配了,孔亚平得自己找工作。她想当老师,家里爷爷、妈妈和哥哥都是老师,想教书育人是顺理成章的事。
“当时在北京找工作,北京的好中学比如人大附中、师大附中……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后来找到了北京某普通中学,他们倒是想留下我,但是我又很不甘心。”
正在孔亚平犹豫不决的时候,贵人出现了。孔亚平当时在中科院的水保所做研究生论文,在降雨大厅做实验时认识了当时在水保所读博士的这位朋友,是她在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谋到了工作,却不想因为工作跟自己的先生两地分居。借着这个契机,她把孔亚平介绍给了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孔亚平喜欢这个部属单位,那时正好赶上中国西部大开发,是交通建设大发展的时期,这份事业很吸引孔亚平,经过面试等环节,孔亚平被顺利录取。
“这倒也好,我当年有点高估了自己的数学水平,真正开始学大学数学的时候,很多概念都很抽象,我未必能学好。所以我觉得冥冥之中是老天爷在帮我。”
而今天,孔亚平成为了中国绿色公路研究领域的带头人。
绿色公路的大致概念,就是以最小的能源耗用、最低的污染排放、最少的生态环境影响来获得最优的工程质量和最高效的运输服务效率。“要做到的话,就是两个统筹,一方面我们得统筹好公路建设的质量和资源利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态环境以及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你也不能就为了减少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到最大的绿色,这样成本会非常高,也不现实。
谈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孔亚平就会滔滔不绝,神采飞扬。
“另一方面我们要统筹公路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权,我要保护环境,但是工期不能拉长到十几年,对吧?当然欧洲好多发达国家修一条路花几十年,但是咱们国家现在还面临着很多发展的问题,你在这儿磨磨蹭蹭的行么?你得把效率提升,你还得有这种大国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所以人家欧洲国家都在那慢慢干,但是咱得加班干。”
研究生阶段和参加工作不久介入绿色公路的领域之前,孔亚平做的是水土保持研究工作。从东北的黑土地到西部的黄土高原,以及西南的石漠化地区,孔亚平的足迹踏遍了这些荒郊野岭。
“那时候的观测手段不像现在都是自动化的,我们都是人工观测;人家下雨往家跑,我们下雨就往山上跑,要取样,要研究水土流失的整个过程。路面上的路面径流,土壤侵蚀的过程随时间变化、随降雨变化,它的流失是什么样的基本规律?然后会找一些临界值,那你就得在降雨过程当中去收集样本,你才能说得清楚。”
在下雨时收集样本是研究水土保持的重要环节。随着降雨的推进,泥土在降雨初期、降雨的峰值强度最大时、降雨后期分别是怎样的?侵蚀的现象又是怎么演变的?孔亚平在雨中一次又一次地寻找水土流失的发展机理,因为只有机理弄清楚了,才能有效研究出防治的手段。当年孔亚平和同事们动手能力都很强,在野外都可以自己做实验,从实验设计、实验观测到最后的成果总结汇报,全部独自完成。
“确实是风里来雨里去,但反正我是农村的娃嘛,这都不算什么。”
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基本功又扎实,这让孔亚平到单位不久后就初露锋芒,跟着自己的师父陈济丁先生(现任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交通环境保护专家),承担了一个西部交通科技项目“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解决的是青藏高原地区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承担课题研究的四年中,我每年都要去青藏高原两三次,最长的一次我在海拔4600多米的藏北工地呆了60多天。这么大的担子,我们现在的陈院长、当时的陈主任为什么偏偏选中我?就因为我能吃苦呗。”
这项课题的重点是公路修建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的时候有主任带队,后来孔亚平自己带队,沿着格尔木到拉萨这么一条青藏公路路线,把沿线的环境现状,比如土壤、气候、植被、冻土和动物的现况,全部调研得清清楚楚。在一望无垠的无人区时,没有手机,孔亚平只能用脚丈量着一步一步走完。这些经历,也深一脚浅一脚地成就了孔亚平在公路环境保护领域的深厚造诣。
“建设公路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生态环境,我们要破坏地貌,可能会割断水系,可能让动物没法穿越、影响它们的生活,可能会把植被破坏掉,甚至我们的运输过程中还会造成一些土壤污染、水污染,怎么办?怎么把我们的公路工程建设、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地处理好,我要用我们的科研成果来为公路建设者提供技术支撑”。
习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理论,“旅游公路”的创新理念应运而生。振兴乡村是旅游公路的重要作用之一,旅游公路将打破美丽乡村与繁华都市之间的隔阂,带动旅游业的全面提升并撬动乡村经济发展。打造旅游公路的担子,落在了孔亚平的肩上。
“中国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和自然风光,旅游公路就是和这些优秀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打交道,之前是旅游搞旅游,公路修公路,我们这个团队大概10年前就开始了旅游公路的研究、交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具体到旅游公路,我们也给了它一个定义,就是以旅游交通通行为主,沿线具有文化、自然风光或是科普教育的这些旅游价值的公路。旅游公路本身就是一个旅游产品。”
黑色连衣裙 造型师私物
凭借着多年的研究成果,如今,国家的交通部门和旅游部门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关系。过去,交通和旅游“肩并肩”,今天,交通和旅游“手拉手”。未来,孔亚平还希望交通和旅游能够联姻,能够1+1>2,催生更多新的发展、新的业态出来,助力经济发展。
一个女人可以改变三代人的命运。孔亚平凭着自己的奋斗从乡村姑娘成长为国家之栋梁,成为家里的“精神领袖”,老家的很多孩子在她的鼓励和指引下,也都各自取得了自己的成就。
长久以来,中国的人口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乡村。童年是孔亚平一生的回忆。她说自己出生在山东农村,家里有10亩玉米地,暑假的时候就要下地干活,给玉米除草、追肥。玉米的种植杆距特别近,密不透风,人想钻进去就不得不受一番罪。孔亚平的两条胳膊会被玉米叶子刺挠得到处是伤,又热、又痛、又痒,还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把10亩地的玉米肥料全部追上。
记忆中的母亲身兼数职,既是村里小学的校长,又是语文和数学老师,因为母亲有文化,还被村里安排记公分、登记户口等各类村委会日常事务;经常在放学之后,母亲就把几个孩子带在身边,继续去忙活这些事情。记忆中每天随着母亲回到家时都已是昏天黑地,母亲再接着给孩子们做饭。孔亚平的衣服都是母亲点着煤油灯手工缝制出来的,每到冬天,母亲长满了冻疮的手会肿得像个大面包……
2020年,中国终于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或许有一天,在政策扶持下,孔亚平也能把旅游公路修进自己的家乡,把现摘下的黄澄澄的玉米和浓浓的乡土风情装进游人的菜篮子和后备箱,让老乡们除了不愁吃穿,还能生活得更富裕。
在办公室里,孔亚平是个风风火火、说一不二的干练利落的领导;她笑说,最不听话的就是自己14岁的儿子。
“我陪他少,现在我在他那儿没啥话语权,管不住;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从小没给他什么束缚和监管,他有自由的一片小天地,性格很好很开放,思维活跃,自理能力强。”孔亚平说,受老天眷顾,儿子在小学四年级时就被重点中学北京八中的超创中心选拔录取,给她减少了中考的各种焦虑,这让她深感欣慰的同时,也让她的工作更加心无旁骛。
出品人 / 沙小荔
策划统筹 / 李津
造型 / Ginger
妆发 / 陈凌
摄影 / 张弘凯
采访撰文 / 唐桦
微信排版 /Ankey寰
编辑助理 / 李欣宇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