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乐活 > 会生活 > 长胖=不自律?谁在“绑架”完美身材

长胖=不自律?谁在“绑架”完美身材

时间:2024-09-04 20:30 来源:时尚芭莎

长胖=不自律?谁在“绑架”完美身材

【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立秋之后,开始不由自主地想要开始“贴秋膘”。

暑气一消,食物也变得诱人了起来。有人捧着“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感受生活美好,但也有人陷入了对于每日热量的焦虑中。

社交媒体形塑了“理想生活”的图景,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于完美身材的期待。“减肥”成了一年四季不变的话题,尤其对于女性来说更是如此,带来积极改变的同时,也给不少人带来负担——怎么吃、吃什么,监测每天摄入的热量,已经内化为一种严格的生活习惯。

 

《我叫金三顺》剧照

过分计较每一次摄入的热量,让饮食失去了原本的轻松快乐。明明食物文化越来越丰富,为什么依然有女性会“不敢好好吃饭”?在提倡环肥燕瘦多样化审美的今天,除了影响健康之外的“胖”,又为什么如此遭到排斥?

打开社交媒体,诱人的食物在博主们一句“没说就是零卡”的调侃下,为不少身材管理的人注入了一针安慰剂。

 

热量是指食物所含的能量单位,通常以卡路里(Cal)来衡量。零卡,意味着可以毫无负担地大口进食,它如同一个咒语,吹散了心中的焦虑。

 

那,这种焦虑又是从何而来?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着一套区别女性“胖与不胖”的特别标准。这种标准与基于健康的BMI(计算体重指数)不同,而是一串看到之后令人想要吸气的数字:从“体重不过百”,到身高165cm体重45kg依然被归于“不理想身材”,女性身体外貌在这种审美的语境下构建了新的标准。另外随着近几年在社交媒体上对于女艺人的身材要求讨论越来越多,让这种“标准”逐渐发酵得更加苛刻。

越来越多的女性希望将自己嵌入“标准”,对热量的讨论随之流行起来,食物变成了一串卡路里数字,包装袋后面那一栏数据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各位减肥人士的头顶。在拿起任何食物都如同肌肉记忆一般,先看卡路里数值的大小,或是在各种APP里计算每一项的食物热量,来决定接下来的进食,这种严格的热量控制已经形成了一部分人“努力减肥”时的必要仪式。

紧跟其后的,是各种轻食的流行。根据一些实验研究显示,消费者心理如今逐渐倾向于“健康的食物比普通食物更加昂贵”,将外卖平台定位到一线城市时也能够发现,轻食外卖的价格普遍是在30-50元的价格,这种相对高价的饮食在某种角度来说成为了身材焦虑的溢价体现。

当沙拉也无法满足这种焦虑的时候,更加低摄入的液断、蛋断、“16+8”和轻断食在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一天的食物仅仅靠摄入液体来完成,“3天瘦6斤”的标题让减肥人毫无抗拒地点击进去。

捧着沙拉碗、酸奶碗作为一天的主食,作为偶尔降低油盐摄入的食物搭配来说OK,但由于大多数轻食中蔬菜的占比量较大,长期以菜叶子为主的饮食方式容易造成营养摄入不足,更不用提长时间节食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

 

最初,她们大多处于“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目的开始减肥,但当这种变好变得不再有终点,对于一日三餐逐渐催生了更加严重的焦虑。

 

翻开一些“减肥话题”,原本正常的食物变成了罪恶感的来源,而“胖”更是与不自律、懒惰等品质联系在一起,让无法“瘦”下来的女性陷入自我否定。此外,“锁骨放硬币”“4cm手腕”“直角肩”,局部身材特征催生了大量关注度,在这种审美凝视下的当代女性,在无形中被一个又一个的热搜词束缚住,对于健康的身材失去了正确的认知。

 

《骨瘦如柴》剧照

相比较男性,身材焦虑在女性群体中几乎是普遍症候。有研究数据显示:“50岁以下的男性体重指数与超重者比例均高于女性,但在其中任何一个年龄段中,希望减肥的女性数量却比男性多很多。”

《骨瘦如柴》剧照

想要拿回体重主动权的她们,开始在内心紧紧绷着一根线,一头是对于热量缺口的执念,一头是对于长胖的恐惧。节食成为身材管理的主要方式,长时间停留在热量焦虑中的女性,因为无法在正常饮食中得到满足,情绪也因此受到影响,甚至会发展成两种行为——

一种是报复性饮食,越是在热量焦虑中无法自拔的女性,有时候往往越容易被食欲所支配。在过度断食的抑制下导致激素失调,身体被不受大脑控制的食物填满后,引发情绪被痛苦、内疚、难受填满,接着陷入更大的偏激中。

另一种则对于“瘦”的追求不再有尽头,精准控制每一次摄入的热量,甚至为了热量缺口,抗拒自己“想吃”的念头,更多的状态是“不敢吃”,多吃一粒米的罪恶感蔓延在每次进食的过程,渗透进她们的生活方式中。

《瘦身大作战》剧照

这两种状态也常常交替出现,在厌食和暴食之间来回摇摆,当突破情绪的临界点之后,食物变得“可怕”起来。少数人甚至转向极端,形成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简称ED),有数据显示,进食障碍人群中女性占多数,在男性中较不普遍,且在最近的二十年中,患上进食障碍的人数激增,其中就有不少是因为过度节食所导致。

“身材期待”强化了社会对女性的规训,让她们感觉内疚、自卑或羞愧,为了达到主流审美观下的身体标准,进入精神内耗的负面循环,从而无法正确地建立身体与食物的关系。

 

女性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再瘦一点”的类似标准似乎如影随形。瘦了、小了,就能更加贴合社会审美吗?

 

《阳光小美女》剧照

武汉大学心理学系的唐璐瑶在论文中提到:“自我客体化的女性会内化他人的评价,把自己当作物品一样来定义和评价自我,并习惯性地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外貌进行监测,从而导致身体羞耻、焦虑、‘心流’体验的减少......”将身体的某一部分胖瘦和女性自我价值所分开,从而忽略自身的感受,这是一种极其消极的自我映象。

身材焦虑同样也是对于生活本身焦虑的“外在表现”。罗滕伯格认为“情绪”是“驱动行为向正确方向展开的内部信号”,长期陷入负面情绪,往往会产生认知的偏差,带来问题与失控。

《瘦身男女》剧照

走出食物热量的“牢笼”,首先可以从重建与食物的关系开始。在众多的研究中都提到,卡路里的数值并不是决定体重的唯一标准,个体差异之间对于热量吸收并不会达到一致,因此只能作为“瘦身”的参考值。人体需要通过摄入食物中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和健康,食物,不是身体的“敌人”,放下对于热量的执念,选择更加营养的饮食结构,才能循序渐进地、科学地管理体重。

另外,在都市高压生活下,出现“长胖”的因素有很多,化解主观压力,并不需要过分关注局部缺点,或是过度陷入“不自律”的自责中。脚步的轻盈不只是身材的轻盈,不管是减肥还是塑形,首先以自我感受为主要导向,保持健康,保持活力,保持情绪的明朗。

 

当然,消解能量焦虑、身材焦虑并不意味着忽视超重带来的健康问题或是鼓励盲目增重,真正的积极心态是可以平等地面对自我以及和焦虑和平共处。尊重客观规律,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在不影响健康的情况下,别再让自己在体重秤上画地为牢。

 

女性的身材,不应该是以某一个热词、某一种他人审美为准线;女性身体,也并需要由“A4腰”“天鹅颈”“漫画腿”等等不断叠加的标准所构成;女性力量,更不应该在一次次少食、节食中消耗殆尽。

 

身材、年龄、容貌......当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快速,触发焦虑的关键词也越来越多,匮乏感如同看不见的黑洞,带走了自信与力量。这个世界有千万种方式否定女性,但对于身体的赋权,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

 

追求美丽本无可厚非,但过度关注包装袋上的卡路里数字,是为了顺从时代审美,还是为了健康、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两者的选择指向的终点显然不同。

 

《美利坚女士》剧照

提高心理韧性,是女性一生的成长课题。如何看待自己的身材,不是由单一的外界标准来决定,而是理性的、主动思考出来的内在认知力。是否要变得更纤瘦、更年轻、更精致,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松弛,在本就变动的生活与审美下,或许需要更多地、有意识地遵从自我掌控。

 

好好吃饭,精力充沛,祝你健康、强壮、有力地生长。

 

参考资料:

黄盈盈、潘绥铭《日常生活中的身体管理——中国女性“减肥”的实证分析》

唐璐瑶 《自我客体化影响认知表现的研究现状》

监制 / 宁李Sherry 

责编 / Ding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