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场乐活 > 会生活 > 没有防晒霜的夏天,古人都怎么过?

没有防晒霜的夏天,古人都怎么过?

时间:2024-05-28 22:13 来源:时尚芭莎

没有防晒霜的夏天,古人都怎么过?

【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周昉挥扇仕女图卷》故宫博物院


同样热的夏天,古人的夏天既没有满满化学成分的防晒霜,也没有“高科技”的加持,但在防晒这件事上,他们是认真的。


“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展出物:戴幕帷帽女骑马俑 ,国家典籍博物馆

虽说是现在才有物理防晒的概念,但是大家对于防晒N件套的思路都大致相同,核心就是:“遮”

 

既可以遮得住光晒,又能够随身而移动,遮阳帽是最适配的夏日配饰。不过,“遮阳帽”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新词,在古文典籍中就直接出现过。


 《梦华录》剧照


《续通典》盘点明朝各帽时就提到过:“遮阳帽,明初士人贡举入监者许戴之。”《坚瓠集》中也介绍了“遮阳帽”:“明制。士子入胄监满日。许戴遮阳大帽。即古笠。又唐时所谓席帽也。”说的是明朝的国子监高才生入学满日之后,可以戴遮阳大帽,也就是唐朝的席帽。

 《田耕纪》剧照

席帽是防晒帽的其中一种,在不少古文中也有提及,比如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提到的:“本古之围帽也,男女通服之。以韦之四周,垂丝网之,施以珠翠。丈夫去饰……丈夫藤席为之,骨鞔以缯,乃名席帽。”这里的“席帽”是用藤草编成的帽子,吸汗且透气。

 

唐彩绘白陶戴帷帽女立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除此之外,还有唐宋时期流行的帷帽,在宽檐下装了薄纱的帽子,防晒效果再次进阶,顺便还能抵挡一些风沙灰尘。帷帽也叫昭君帽,据说是因为昭君出塞时佩戴而得名(放现在大概叫作昭君同款)。帷帽由皂纱制成,宽檐下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皂纱相对比较轻薄,所以也不影响视线。

《长歌行》剧照

帝时临阅,名过锦。诸营悉衣黄罩甲,泰、琮、周等冠遮阳帽,帽植天鹅翎,贵者三翎,次二翎。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佞幸》

 

而且,遮阳帽还跟身份等级有关。《明史》里有记载,遮阳帽上会装饰着不同数量的天鹅羽毛,尊贵的遮阳帽是三根羽毛,次一点的是两根。就连兵部尚书王琼得到一根都很欢喜。

遮阳帽有了,遮盖面积更大的遮阳伞自然也得跟上。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剧照


我们现在选遮阳伞要看够不够轻巧、防晒指数是多少、能不能晴雨两用,功能越全越让人心动。根据《史记》记载,伞的前身称为“盖”,在古代,顶级遮阳伞则是帝王才会用的华盖,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也看到过的,帝王们出行时车驾上配备的巨大绸伞。

 

《后宫·甄嬛传》剧照

不过挡风避雨和遮阳防晒并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华盖的深层作用是为了彰显皇权,《汉书》里就记载过一个王莽的华盖:“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载以秘机四轮车”,听起来就足够奢华顶级。

 

华盖虽然华丽壮观,但抬轿子撑伞太过消耗人力,因此当帝王们远途出行的时候,需要更为便利的的“遮阳神器”,相对精简的华盖马车就成为他们出行的首选“搭子”。

 

《惜花芷》剧照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油纸伞则是他们防雨和遮阳的主要工具。油纸伞是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品,起源于纸制伞,它的伞面为传统棉纸,伞骨则由楠竹制作,刷一层纯天然桐油,一来让伞面有了防水性能,二来也为其增加独特的光泽和质感。虽说没有我们现在遮阳伞所讲究的防晒涂层,但还是可以起到一些遮蔽阳光的作用。


当我们夏天面临烈日炙烤、衣着露肤度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穿上防晒衣保护皮肤不被晒伤,而且大家的需求不仅要对抗紫外线,还得有凉爽、轻便、无感的穿着体验。


 《庆余年》剧照

这种防晒与清凉兼具的夏日穿衣理念,古代也是同样如此。他们会披上类似轻纱这样的绝佳单品,隔绝烈日的直射,而且保证了通风透气,避免中暑的风险,达到防晒、清凉的双重效果。

 

明代《酌中志》有这样一段记载:“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四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纱衣。”可见,随着季节更迭,古人们也要进行“衣柜大换新”,换上凉爽舒适的装扮。在古代制衣中,由蚕丝纺织而成的纱和罗都是极具代表性的面料。二者的表面有细密孔隙的面料,轻巧透气还防晒,从而更加适合炎热的天气穿着。

 

《宋人槐荫消夏页》

故宫博物院

然而纱衣虽好,价格却是十分昂贵,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穿得起,属于古人版“夏日老钱风”。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则更倾向于选择平替单品:葛衣,是由葛等植物的纤维提取后制成的衣物,同样具有轻薄、透气、隔热的特点。

 

《大宋少年志2》剧照


早在千年以前,古人就学会了制作葛衣来应对夏日的炎热。先秦墨子在《墨子·辞过》里提到,“夏则絺绤之中,足以轻而凊”,夏天穿上葛衣,那是轻薄又清爽。魏文帝在《说诸物》里也有相关记载:“江东葛为可,宁比总绢之繐辈,其白如雪华,轻譬蝉翼。”这些描述足以见得葛衣的薄如蝉翼,以及它夏日衣橱C位的地位。


防晒这个词,如今大多数时候与美白紧紧关联。

 

将美建立在“白”上也不是今天才有的观念,时间倒回到约一千八百年前,曹植在《洛神赋》里描绘的神女形象就提到她“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在曹植的想象中,神女秀美的颈项上露出白皙的皮肤。其他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对于美好的容颜描述也常常绕不开“一白遮三丑”的定律。

 

《仕女簪花图》轴,清,金廷标绘

故宫博物院


女性对于白皙肤色的追求也从未停下,早在古代,她们就会使用铅粉涂面来达到美白的效果,涂粉的传统延续了好几个朝代,颜色无一例外地以“白”为标准,有些甚至可以做到晒后修复的效果,不过这些粉在长期使用之后,大多对身体有着或深或浅的损伤。

 

 《庆余年2》剧照


而现在,对于美白的追求转移到了防晒上,让一些女孩在夏天把自己包裹得越来越严实,装备也逐步升级、加倍,严格到从头发丝到指甲缝,除了防止晒伤或是过敏,强调一种“没被晒过”的美感,无法和阳光有半分和解。

 

烈日下防晒自然是“必要程序”,但审美绝非只有一个维度,无须为了“白”而焦虑,从而过度囤积防晒产品。

《云襄传》剧照

尽管古代没有眼花缭乱的防晒产品可选,但人们凭借着对自然的敏锐洞察,用智慧创造出了一系列的“防晒大法”。如今,随着防晒装备的不断升级以及防晒理念的深入人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挑选适合的防晒好物。步入气温升高的季节,享受阳光微风的同时,也记得保护好你的皮肤。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