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当“整顿职场”、“班味”等五花八门的话题长居热榜,“打工人”这一属性标签似乎深刻影响着当代青年的生活与精神状态。
自古人类就通过劳动生产发展至今,穿越古今,古代又是怎样的一幅打工图景?古人都在打哪些工、又是如何上班打卡的?古代的话题榜上又有哪些关于打工的奇闻轶事?
我们常用“五花八门”来形容明目繁多。在古代,“五花”与“八门”,其实原本是指古代多种不同的职业。
“五花”分别是:金菊花——卖茶的女人;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姬;火辣花——玩杂耍的艺人;土牛花——挑运货物的脚夫。
“八门”则是:一门巾——算命占卦的;二门皮——卖草药的;三门彩——变戏法的;四门卦——江湖卖艺的;五门平——说书评弹者;六门围——街头卖唱的;七门调——搭篷扎纸的;八门聊——高台唱戏的。
尽管是打工生计,但在古代画作的描绘中,却是一幅幅热闹生机的图景。
从左到右依次为:清·谢遂 《仿宋院本金陵图》、元·佚名《太平风会图》、清·丁观鹏 《太平春事图》、明·仇英《清明上河图》
■古代也有「营销号」媒体人
宋代人生活丰富多彩,除了物质享受外,他们还格外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看报”就是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追求。
宋代的报纸有两种:一种是官方刊发的朝报(邸报),内容主要是文书告示;另一种是民间自办的小报,主要写一些官场趣闻和坊间逸事,主打的就是娱乐性和独家报道,颇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营销号自媒体”。
电视剧《梦华录》中的邸报
据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而民间的小报,为了提高销量,往往会雇用多名记者,并进行细致的分工:
“内探”,专门负责打探皇帝和嫔妃的爱情故事;
“省探”,专门负责打探各级官员的八卦消息;
“衙探”,专门跑各处衙门、监狱,打探罪案的进展情况。
为了博眼球,有些无良的小报记者还会发布一些不实的花边八卦。一代教育大家朱熹就曾深受其苦,一家小报曾刊发老先生私人生活不检点的绯闻。
《显微镜下的大明》看报八卦
《清平乐》中宋仁宗体察民间小报
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南宋朝廷曾全面禁止小报发行,并规定凡是私下看小报的人,流放500里,告发别人看小报的人,赏钱200贯。但依然抵不住民间的娱乐精神,一直到南宋朝廷灭亡时,小报依然在民间畅销不衰。
■ 古代「代打小哥」
明万历年间,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打行”,里面的员工叫作“打手”,也叫“青手”。
这一行的主营业务不只是替人打人,还替人挨打。明后期,很多农民没钱缴纳赋税,就要被官吏抓去打板子,只要他们肯出钱,打手们就会顶替他们去挨打。
《梦华录》中池衙内和打手们
随着社会法制安全逐渐完善,这两种业务并不会天天都有,为了保证营收,打行的业务逐渐拓展到了其他日常生活领域。比如谁家的鸡跑丢了找不到了,可以花钱找打手们去帮着找鸡;再比如哪条街上有恶狗挡道,也可以雇佣打手前去把狗赶走。
清·谢遂《仿宋院本金陵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类工作就像我们如今的闪送代买、跑腿代办等服务,只要花点小钱,就可以把事情交给他们来帮忙完成。
■ 古代消防员
从古至今,火灾都被视为民生重大事故。《周礼》记载,周朝就已经设有管理火政的官员。北宋时,我国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专业消防机构——潜火队,不仅负责灭火,还要负责观火情、报火警。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东京(今河南开封)城中每隔二三百步就会设置一处军巡铺,以兵卒三五人为一组,发现火情随时扑灭。
朝廷还在城内高处筑有望火楼,由专人昼夜轮班观望,一旦发现火情,就要迅速报警。白天以旗帜为号,指示方向,夜间以灯为号。看到信号,消防队员们就要在第一时间奔向火灾现场去灭火。
元明·佚名《西湖清趣图》(局部)
图中左上方所绘高台是杭州“钱塘隅”的望火楼
潜火队员在赶往火灾现场时,还享有一些特权,如路上遇到高官的轿子,可不必避路让道。
灭火时,消防人员也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驱散群众,有的负责抢救伤员,有的负责运水灭火,灭起火来也是相当的高效。
古代灭火工具
人力唧筒“飞龙” 清代 现藏中国消防博物馆
《惜花芷》剧照
古代社会中,由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限制,女性大多在家中从事生产劳动,如织女、绣女、丫鬟等,尽管如此,社会中仍有女性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外拥有职业身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 厨娘
现代餐饮行业中,男性厨师的数量远远超过女性厨师,但在唐宋时期,却是流行女厨师的。不但皇宫里有“尚食娘子”,富贵人家里,也喜欢聘请年轻的厨娘去做菜,就是市井中的私房菜馆里,也颇多手艺高超的厨娘。
《尚食》剧照
北宋宰相蔡京家中就有“厨婢数百人,庖子亦十五人”,每次设宴时,还要另外聘请技艺高超的厨娘。
诗人梅尧臣家里有一位厨娘,非常擅长切生鱼片,欧阳修每次想要吃生鱼片时,就会拿着鱼去梅尧臣家里。
北宋还有一位名叫梵正的尼姑,不仅厨艺了得,摆盘装饰更是一绝。她能用不同菜式拼成山水楼台,一桌菜拼在一起,就是一幅王维的《辋川图》。
宋代的许多墓葬壁画中,都绘有厨娘下厨备宴的场景。年轻的厨娘不仅容貌姣好,做菜手艺也是一绝。
清·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轴》
富贵人家对厨娘的需求,甚至还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岭南人家的女孩子,多不善女工,但做菜的手艺可不一般。宋代时,杭州一带的百姓甚至形成了一种“重女轻男”的共识。寻常百姓家生下女儿后,都会特别注意培养女孩的厨艺,以图女儿能被富贵之家相中,聘为厨娘。
《梦华录》剧照
■ 酒托
宋代时,大大小小的酒楼通常都会聘请“酒托”来招揽生意,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氛围组”。与现代不同的是,这一行为是受到朝廷鼓励的,因为这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增加政府的酒税收入。
我国古代把以音乐、歌舞等技能当作营生的艺人统称为伎,多为女性。隶属官府的官伎通常被安排在官营酒楼中充当“酒托”,私营酒楼则会找一些青楼女子做“酒托”。
《梦华录》中的乐伎
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凭槛招邀,谓之 “卖客”。歌吟强聒,以求支分,谓之 “擦坐”。吹箫、弹阮、息气、锣板、歌唱、散耍等人,谓之 “赶趁”。这里的“卖客”、“擦坐”、“赶趁”便是酒托在酒楼中承担的不同任务。
在那时,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酒托,多才多艺、能言善辩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由官府管控和主导下的官伎和民间酒托,对宋代当时的酒业乃至经济的兴盛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 相扑手
宋朝人爱看相扑,连皇帝也不例外。
在瓦舍勾栏的相扑表演中,最能吸引看客眼球的,是“女飐”(即女子相扑手)的表演,堪称京城一绝。通常都会安排在男子相扑比赛之前进行,以起到热场子、聚人气的效果。
古人重视元宵节,每到这一天,宋代皇帝都会带着后妃们一起到广场上观看百戏表演,与民同乐。
电视剧《瓦舍之素舞遥》
《梦粱录》和《武林旧事》里就记录了南宋临安城最著名的几位女相扑手的名号:“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韩春春”“绣勒帛”“锦勒帛”“赛貌多”“侥六娘”“后辈侥”“女急快”等。
有一年元宵节,仁宗就因为看完女相扑表演赛,对女选手给予了奖励,惹怒了名臣司马光。
原来,女相扑手在比赛时,都身穿短袖无领的服装,袒胸露腹,这太不符合司马先生的理学思想。于是,他愤然递上一道折子《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对皇帝的“不检点”提出了公开批评,并建议仁宗禁止女相扑比赛。
仁宗接受了司马光对自己的批评,但却没有下令禁止女相扑比赛。
2023年3月,《芈月传》的作者蒋胜男女士提出,主张“监督8小时工作制”,反对996,得到了很多打工人的响应。
可你知道吗?在古时,996也官职人员们逃不开的“噩梦”。
从秦始皇开始,古代公务员上朝都是在卯时,也就是早上的5点到7点之间。地方上的公务员虽然不用上朝,但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开始办公的。
许多衙门在办公前,习惯先拿着员工花名册点一次名,确定他们是否按时来上班了。这种卯时“打卡”的考勤制度,叫作“点卯”。
余士、吴钺合绘《徐显卿宦迹图》 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的早朝分为大朝和常朝。
大朝类似于现在的年终总结大会,只在冬至和元旦举行。除了中央官员外,藩国使臣、地方高级官员和军中将领都要来到京城面圣。
清·宫廷画家《万国来朝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常朝则是日常早会,通常三五天开一次,清初还曾十天一朝过,官员们可以有少许的休息时间。
可如果遇到勤政的皇帝,就会一天一朝,例如“狠人”朱元璋,那日子可就不那么好过了。他不但规定,官员们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天都要来上朝。甚至还要求,凌晨五点上班,三点就必须到“公司”门口集合。
大臣钱宰担任国子监助教,他就曾用一首诗“吐槽”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四鼓”即四更,也就是凌晨1-3点就得起床当“社畜”了。
《显微镜下的大明》
上班早,并不代表下班也早,明代的下班时间是下午五点。
北宋时,所有的节假日加起来有112天,和我们现在的115天相差不多。
元朝建立后,皇帝把假期缩短了一半,一年只能休50多天,并规定“旬假期间不得杀生,放假在家不能吃新鲜鱼肉”,这快乐是不是瞬间又被减了一半?
可这跟大明王朝相比,还是幸福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把历朝历代所有的传统假期统统取消,只留下三天假期,分别是:春节、冬至和他老人家生日。
也就是说,大明王朝的公务员们,每天早3晚5,还几乎全年无休。
《清平乐》包拯
网络上曾流传的“包拯年薪数百万”,是真的吗?
北宋初年,官员的俸禄主要由“正俸”“加俸”“职田”构成——
“正俸”,主要是俸钱和一些服装衣料;
“加俸”,主要是各种日常补贴,比如酒、茶、盐,或是喂马的草料、差役的衣粮等;
“职田”,是朝廷根据官员的品级给予一定的田地,不需要缴纳田租,卸任后再交还朝廷。
包拯在开封府时,身兼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等官职。每年可得:铜钱约3000贯、大米约2100石、小麦约180石、绫10匹、罗2匹、绢34匹、棉100两……如果将所有实物都折算成铜钱,包大人每年差不多能拿到4000贯(1贯=1000文)铜钱。
同时期的普通老百姓每天的收入大多是在100~300文不等,一年就是36~108贯。包大人一年的收入,相当于37~111个平民百姓的年薪。
除此之外,包拯还拥有朝廷划拨给他的2000亩职田,加上这笔租金收入,他每年拿到手的钱会更多。
如果你以为大宋只有公务员才能拿到高薪的话,那你就错了。
在宋代,一个高级蓝领的年薪可以达到500贯,如果知府没有兼任其他官职的话,年薪也只有400贯。
《宋稗类钞》记载,南宋时的一位歌伎因技艺超群,又会谱写曲子,平均每天的收入能达到20多贯,一年就是7000多贯,远高于包大人的年薪。
可如果你“错生”在了明朝,那便享不到高薪人生了。因为大明王朝,除了工作长、休息少外,更出名的,就是工资低。
《一念关山》
大名鼎鼎的清官海瑞担任正七品的知县时,年薪就只有45两(1两=1贯铜钱),只比当时的马夫多5两。
“抠门”的朱元璋还不给地方官配备副手,如果活干不完,就得自己花钱雇人来干。雇佣一个捕快,一年要20两;书办、御前抬运夫18两/年,皂隶12两/年,更夫3.6两/年。
所以,一次海瑞破天荒地买了2斤猪肉,竟被当作大新闻传给了巡抚大人。
《梦华录》剧照
尽管古代打工人的精神状态也如我们今日一般,有“谋稻经年恹上班,飘蓬藏雪助衰颜”之无奈,又有李白所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之困苦,也有苏轼寄于诗中问“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但在人口流动性小,信息传播闭塞的社会环境下,大多古人的职业一干就是一辈子,无论从事哪一行当,他们背后或许都有难言的苦衷和小小的梦想,他们始终在这片华夏土地上孕育着勤劳自强的精神品质。这种国人特质,随着时光流转、岁月变迁烙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推着我们不断向前。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